二氧化碳封存風險評估與管理
一、關鍵挑戰Challenge
台灣二氧化碳總排放67%來自能源部門、15%來自工業部門、14%來自運輸部門,能源及工業部門倚重煤炭的使用,運輸部門使用大量石油而衍生二氧化碳排放的嚴重問題。依據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我國的減碳目標必須在2016到2020年間回到2008年的排放水準。由此可知因此如何提高電力利用效率,抑制因使用電力而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對既有排放源的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為重要議題,如此才能符合國際間對共同投入溫室氣體減量,對抗全球氣候變遷之期望。在具體推動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前,必需針對各種可能的負面因素進行全面性的查核檢視,以評估負面衝擊,並確保其造成的環境影響降低至社會可接受的程度。根據IPCC相關研究成果,若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作業過程,進行適當的場址篩選與完善的風險管理,則在灌注後100年內,二氧化碳封存量約有九成以上的機率維持在原灌注量之99%以上,而在1,000年內仍有六成以上的機率維持在原灌注量之99%以上(IPCC,2005),意謂透過完善的風險評估與管理手段,可大幅降低二氧化碳逸失風險。本組蒐集國內外CCS技術與案例於各階段之成果與經驗,分階段建立FEP風險程序資料庫、定性指標及研擬半定量準則,並隨著國內封存先導場址案例之進展,逐步建置風險評估之定量分析架構,以強化CCS地質封存技術之落實。
二、流程Process
1. 首先需針對場址進行風險辨識工作(Risk identification),以瞭解場址潛在風險項目。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之特別報告指出幾項與風險相關之重要課題(IPCC,2006),包括:如何識別二氧化碳封存之潛在逸失路徑及其可能造成之危害、如何針對各類型逸失機率進行系統化評估、以及如何使用FEP(如圖1)方法進行情境描述與風險評估。
2. 風險分析工作可泛分為(1)定性分析、(2)半定量分析及(3)定量分析(如表1)。另透過風險評估將風險分析所決定之風險等級與所訂定之風險標準相比較,評量風險分析結果是否在可接受範圍內,並決定是否進行進一步的風險管理手段。
3. 風險管理之主要內涵則包括:風險規劃、風險監測及風險控管。透過風險辨識、風險分析及風險評估的工作流程,最終可挑選出數項最有可能發生之風險情境,即可進一步針對該風險擬定相關的處置對策以作為應變及矯正之初步依據,以遂行風險管制的目的。
三、成果Result
重要計畫成果內容與工程應用價值
根據先導試驗場址之地質探查成果及數值模擬分析結果,初步研判未來進行二氧化碳先導型灌注試驗所可能遭致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並進行先導試驗目標場址之水文地質風險辨識、可能風險的分析、以及所需風險評估管理等工作:
(1) 先導試驗場址可能逸失途徑探討如圖,如沿斷層面或剪裂帶、鑽井空隙、蓋層封阻等地質及其他缺陷條件下之二氧化碳逸失行為。
(2) 根據可能的逸失途徑,利用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如圖及定量分析進行場址水文地質風險評估。
(3) 依風險評估之結果建立風險管理及風險處制之相關事項,以確保二氧化碳封存之可行性與防災事宜。
風險分析項目 | 風險分析方法 | |
風險分析 (Risk Analysis) | 定性 分析 | ‧定性分析是使用文字的形式或是敘述性的分類等級來描述可能影響的程度以及影響發生的機率。 ‧常用於初步規劃階段相關資料及資訊不充足之情況,可透過文字描述概略區分風險之級別。 |
半定量 分析 |
‧依據定性分析之分類等級賦予量化數值,便於計算量化風險或優先排序。但各敘述數值不直接等於實際影響程度及機率。 |
|
定量 分析 |
‧定量分析旨在計算出實際且精確的數據用以描述災害事件之影響度與發生機率。 |
|
風險評估 (Risk Assessment) | ‧風險評估是將風險分析中所決定的風險等級與預先訂定的風險標準相比較,評量風險分析結果是否在可接受範圍內,並決定是否進行進一步的風險管理。 ‧風險評估中所使用的比較標準應該與風險分析具有相同的基礎。風險評估結果旨在挑出需優先處理的風險,並做出進一步的處置。 |
四、與其他核心技術關連性
「二氧化碳封存風險評估與管理」與其他核心技術相關性如下:
1. GS0102-等效孔隙介質模式分析
2. GS0103-水文地質特性調查評估
3. GS0302-岩盤工程熱力-水力-力學耦合分析
4. GS0402-孔隙介質多相流傳輸及地化反應分析
5. GS0403-二氧化碳封存移棲模擬分析
五、重要發表文獻
俞旗文、蔡政憲、焦中輝、黃連通、藍啟仁、陳景林,「二氧化碳封存先導試驗案例研究-德國Ketzin計畫」,台電工程月刊,第750期/第52-65頁,2011年2月。